淄川融媒消息 近年来,“蓝环章鱼”事件、“鼠头鸭脖”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,引起媒体关注,引爆社会舆情。面对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,不仅消费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,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处置,确保公众健康。近日,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《淄川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》(以下称《预案》),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体系和运行机制,对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指导。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,如何做好应急处置工作?关键在于把握好“五个原则”。
一、科学规划,体系完善
《预案》的编制依据充分,涵盖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等多部法律法规,确保了预案的合法性和科学性。预案内容全面,从总则、事故分级、组织机构及职责、监测预警、报告与评估、应急响应、后期处置到应急保障,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,保证在应对食品安全事故时能够有章可循、有条不紊。
二、以人为本,减少危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,严格遵循“四个最严”(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),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,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。《预案》强调“以人为本,减少危害”的原则,将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。这一原则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,彰显了政府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责任担当。
三、统一领导,分级负责
《预案》明确了“统一领导、综合协调、分类管理、分级负责、属地管理为主”的应急管理体制,在达到一般(Ⅳ级)食品安全事故标准后,成立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,统一领导和指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。下设事故调查组等8个工作组在统一指挥调度下开展工作。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地镇(街道、开发区)政府成立应急指挥部,进行食品安全事故的先期处置工作。确保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,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形成上下联动、协同作战的应急处置格局。
四、科学评估,依法处置
《预案》要求,要优化和整合食品安全监测检验资源,有效使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、评估和预警等科学手段,有关信息和数据要精准,事件的性质、级别研判要精确,研判的依据要精细。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,提高依法处置和快速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水平和能力。一是要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规为准绳,研判不能凭想象、估计、经验、道听途说来定性、定责。二是要加大处罚力度,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责任追究制度,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。
五、居安思危,预防为主
《预案》注重预防为主,强调居安思危、防患于未然。通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、评估和预警体系,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,及时发现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。这种预防为主的理念,有助于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做到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控制,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。
打开“淄川融媒APP”看评论